這篇續篇拖真久~但整理資料真的很花時間!
接著要帶大家來看的是位於永福路二段上的「大天后宮」,是全台第一座官建媽祖廟,也是唯一列入官方春秋祭典的媽祖廟。1664年建於明永曆18年,至今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,是國家一級古蹟。
↓大天后宮原為明寧靖王故宮,康熙22年(1683)施琅攻佔台灣後奏請康熙皇帝改建為「大天妃宮」,康熙23年(1684),媽祖晉封天后,所以又改名為「大天后宮」,是台灣的媽祖廟中最早稱為「天后」的。康熙59年(1720)更列入官方春秋祭典,地位尊貴。
↓在中殿、上殿各有一對石雕龍柱,青斗石雕刻的單龍盤柱,龍身向下穿過朵朵祥雲,龍頭則昂首上騰,氣勢非凡。
↓牆上有彩繪名家陳玉峰先生(1900~1964)所繪之「壽翁圖」,可惜狀態維護得不是很理想。陳玉峰大師擅長人物畫,著重人物的體態、動作、表情與眼神,落款書法則有鄭板橋之風。過世後其子陳壽彝得其精髓、繼承衣缽,亦成彩繪大家。
↓正殿居中的大媽神像,頭戴九條垂珠之旒(ㄌㄧㄡˊ)冕冠,身披金碧華服,雙手持奏板豎於胸前,法相莊嚴而慈悲。媽祖兩側有宮娥侍女及千里眼、順風耳塑像,皆為三百多年前之泥塑神像極品。上方所懸之咸豐御筆「德侔厚戴」匾與光緒御筆「與天同功」匾皆十分尊貴。
↓這塊立在一旁,看起來不怎麼樣的「平臺紀略碑記」,來頭可不小!它是台灣現存最早的清碑。康熙22年(1683)台灣入清版圖後由施琅所立。碑文描述平臺經過、安撫措施及善後處置作法,可惜實在風化得太嚴重,上面所刻的碑文已經模糊難辨了。
↓「螭(ㄔ)首威儀」位於正殿臺基立面。所謂「螭首」也是龍生九子之一,性好水,似龍而無角,雙眼圓睜、口中含珠,這裡的螭首相傳是明寧靖王府「一元子園」的遺物,所以具有宮殿威儀的象徵。
↓媽祖原是海神,因此配祀與水有關的神明。「水仙尊王」為五尊護佑航海安全的神明,包括:治水有功的「大禹」、投江自盡的「屈原」、遭棄屍江中的「伍子胥」、自刎於烏江畔的「項羽」,及力大能陸上行舟的「鄂王」。
↓這裡也供奉婚姻之神月下老人。台南市有四尊著名的月下老人,分別位於「祀典武廟」、「大天后宮」、「大觀音亭」及「重慶寺」。阿杜剛剛在祀典武廟拜過了,所以在這邊只拍張照。
↓南明永曆18年(1664)所鑿之龍目井,為明寧靖王府內專用水源,泉水清澈,原本為一對,故稱為「龍目」。1965年曾一度乾涸,當時三媽的鳳冠珠璃曾擺動三天三夜,後經請示聖意淘井,泉水又再度湧現,令人嘖嘖稱奇!目前井裡雖仍有清水,不過廟方已經加蓋封鎖了。
↓這裡在拜殿的前後四簷角,也各有一「憨番擎大杉」,造型各不相同。我拍的這尊穿著漢服,赤足單手舉樑,右手提著一貫錢,身邊還有一隻祥獅。大家若有造訪,不妨抬頭找找另外三尊的其他造型!
↓橫樑上趴著木雕的的「象座」和「獅座」,作用是承托上方的斗拱,分散屋頂的重量到屋牆和柱子。設計與雕工都非常的精緻。由這一張看來,兄弟象排名應該要在統一獅之上的,可惜象隊老是不爭氣...
↓回到三川門外來看看豐富的石雕。左圖為「石鼓」(又稱抱鼓石),作用是穩定門柱、防止晃動,由青斗石精緻雕製,兼具裝飾作用。螺旋紋是龍生九子之「椒圖」(性好閉)的意象轉化。右圖則是窗櫺雕飾的「雙龍」圖案,升龍與降龍間飾以花草,上方有祥雲,整體構圖簡潔生動,雙龍形象活靈活現、呼之欲出,據說是出自惠安蔣氏名匠之手。
↓上方兩圖為三川門廊牆上的石雕「龍虎堵」,刻於1914年。通常是東龍西虎,可惜當日「龍壁」被廟方廣告看板擋住了,兩壁下方各有氣韻、姿態相異的四駿馬,右下圖駿馬倒臥打滾,嬌憨姿態非常可愛!左下圖則為大天后宮特有的「白色龍首石階」,雖因年代久遠,部分雕刻已模糊,但仍依稀可見。
↓出了大天后宮,看看新美街上的老店。左圖為老香舖「昭玄堂」,是燈籠彩繪二十多年的有名老店,最吸引我目光的是那皮卡丘燈籠。右圖則為同治七年(1868)創業的「金德春茶舖」,至今原址不變已傳了五代,店鋪內祖傳的陶製茶甕古色古香。
↓新美街上的「開基武廟」相傳創建於明永曆23年(1669),年代比祀典武廟早個好幾年,是全台最早的關帝廟。可惜最古老的前殿舊廟部分在整修中,畫面中的是於1976年擴建的新廟。
↓文武聖廟或奉旨祀典的廟宇才准裝設的巨大凸起門釘,門釘原稱「鈴星」或「鐸鈴」,文聖廟裝木鐸、武聖廟裝金鐸。關聖帝廟是屬武聖廟,所以門釘是屬金鐸。
↓我發現這裡的每一盞光明燈裡都有一尊小的關聖帝君聖像,左手持春秋、右手冉美鬚~感覺非常特別!
↓出了新美街,往民族路上的赤嵌樓前進。入園之前,先欣賞大門入口處的這一對石獅子!它們是康熙年間的古物了,原置於府前路的「文昌祠」,後來文昌祠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毀於戰火,才將其移至赤嵌樓的大門前。
↓這就是府城歷史名勝之代表及精神象徵--「赤嵌樓」!赤嵌樓位於今民族路與赤嵌街的交會處,其所在地就是荷蘭人據台時期於1653年所建之「普羅民遮(意指「永恆」)城」。
「赤嵌」之名的由來有二,有人說是此地昔為平埔族原住民「赤崁社」所在,但也有人說是因為荷蘭人築城習慣用赤色磚瓦而得名。因荷蘭人為「紅毛番」,故也俗稱「紅毛城」或「番仔樓」。
赤嵌樓從荷據時期的西式城堡,到清代的傳統樓閣,日治時期曾為陸軍醫院,國民黨政府來台後則作為文物館,幾經變遷,為台南歷史進程的最佳見證者。畫面中的兩棟「歇山重簷頂」的樓閣建築,前方近鏡頭者為「海神廟」,後方則為「文昌閣」,皆是台南最華麗、著名的標的物!
亭園的右方有一「鄭成功受降」銅像,彰顯此處的歷史意義。
↓庭園中有美麗的假山飛瀑,池中養有色彩繽紛的觀賞用鯉魚。
↓海神廟旁的九座花崗石「御龜碑」,是乾隆年間為紀念平定林爽文之亂而刻的,原放置於平亂有功的「福康安生祠」內,日治後1935年遷至「大南門」外廓,1960年才移至現在的位置。石碑下方的「贔屭」(ㄅㄧˋㄒㄧˋ)也是龍生九子之一,呈龜狀、性好負重。
↓穿越月門即來到「碑林區」,由於這裡的碑林規模僅次於「南門碑林」,所以也有人稱這邊為「小碑林」。石碑上所刻文內容包含營造圖、禁令、造橋、修廟、旌表等,非常的豐富,也是很重要的歷史研究參考。
↓古代對國家有功之文臣武將,死後墳前墓道會放置翁仲、石羊、石虎、石馬各一對,以示尊崇。
據說這石馬原本放置於鄭成功墓前,後來因台灣納入清朝版圖之後而墓毀,1786年林爽文之變後改葬平亂陣亡之武官鄭其仁,村民穿鑿附會指稱石馬因不願臣服而於清將,而在夜間化為妖怪作亂毀損農田,於是不得已將石馬之腿打斷。現在看到顏色較淺的的是後來修復的部位。
石馬原有一對,另一匹石馬現存於永康洲仔尾天后宮廟後。
↓石馬的後方有一洞口。此為荷蘭時期「普羅民遮城」的原始入口,已被磚石封住,內部陰冷潮濕、隱約可見昔日的通道,為了安全考量,並沒有再深入挖掘。其實這裡還是因為1942年赤崁樓整修時,拆除樓前的「大士殿」後,才得以重見天日的。
↓光緒12年(1886),台灣知縣沈受謙為了提倡文教,在赤嵌樓北側利用以毀的普羅民遮城堡殘基,將原址於呂祖廟的「引心書院」遷移至此,興建了「蓬壺書院」。此門匾「蓬壺書院」四字即為沈受謙親筆所題,書法佳妙、筆力勁健。
↓書院原有門廳、講堂、文昌閣、五子祠等建築物,是清代府城規模最大書院,與「崇文」、「海東」、「奎文」並列四大書院。可惜1911年颱風吹垮五子祠,1923年左右又被大地震摧毀講堂等其餘建物,現今只剩這座孤伶伶的門廳和一旁赤嵌樓建築中的文昌閣了!
↓這裡所見的城堡廢墟是原普羅民遮城的東北稜堡殘餘基址,牆體外凸處應是砲座所在,磚牆以糖水、糯汁拌蚵殼灰砌成,磚壁非常厚實。
↓修長弧美的簷角,以「鯉魚吐藻」的波浪裝飾,捲捲外湧,非常生動優美!
↓欄杆上共六隻的小石獅,為清光緒12年間之物,每一隻的姿態、細部樣貌皆不相同,值得逐一細細欣賞。
↓這口半月形的「紅毛古井」年代久遠,當年普羅民遮城與熱蘭遮城(安平古堡)隔著台江內海遙遙相望,據說荷蘭人曾挖掘一條海底秘道連接兩城,而這口古井即是出入口。不過後來幾經挖掘都沒有發現任何通道,現在已經用透明板掩蓋。
↓繞著海神廟,發現後牆的門洞都做成瓶狀,寓「平安」之意。門楣上有玉兔蕉葉圖,玉兔象徵月亮,蕉葉屬木象徵東方,有「玉兔東昇」的吉祥意義。
↓海神廟正門懸有「赤嵌樓」匾額,一樓現為文物陳列室,有鄭成功畫像及半身塑像各一,沿著木造樓梯上樓後,二樓為「海神廟」,是光緒元年(1878)欽差大臣沈葆楨為感念海神相助得以履台平安,順利完成牡丹社事件的任務,而奏請清廷建廟。
↓登上海神廟二樓之迴廊後,欣賞文昌閣華麗的「歇山重簷頂」瓦簷屋頂。
↓映照在窗戶上的文昌閣倒影,鯉魚吐藻的簷角、上揚的正脊燕尾、正脊上的雙龍搶珠、還有山花上威猛的獅頭懸魚,與格扇雕鏤及晴空藍天配成美麗畫面~
↓「文昌閣」三字也是沈受謙所題,是少見的白底線字匾。文昌閣改建於光緒12年(1889),奉祀文昌帝君與魁星。
↓文昌閣二樓供奉魁星爺,外貌似神怪的魁星爺左手持墨斗、右手執硃筆,左足踢星斗、右足踏鰲頭,寓意「獨占鰲頭」、「狀元及第」。
↓這天剛好是大學學測之日,文昌閣牆上掛著滿滿一片的祈福榜,不知榜上人們是否有得到魁星的靈驗?
↓逛完古蹟,當然不會忘了「順便」吃美食!來赤嵌樓不吃一下台南最著名的小吃「度小月担仔麵」就白來了啊!介紹一下「度小月」的由來:清道光、光緒年間,台南與安平之間仍隔著尚未完全淤積陸化的台江內海,無橋之前兩邊交通往來全仰賴擺渡。
光緒年間,台南運河邊有一位以擺渡維生的洪芋頭,每遇到夏秋風強雨驟、生意淡薄的「小月」時,便在五條港的水仙宮廟口以擺麵攤的生意度過,這就是「度小月」的由來。
據我所知,這家掛著「度小月」招牌,應該是二房的後代所經營,大房的後代所開設的應為「洪芋頭担仔麵」...不過二房所賣的罐頭應是「帆船牌古早味肉燥」,這家賣的卻是大房的「洪芋頭肉燥」...唉!好複雜!
↓小小一碗要五十塊!加顆滷蛋的話再加十塊~以阿杜的實力,根本兩三口就可以吃完!但是台南小吃是「吃巧不吃飽」的,這軟滑油麵配上鮮美全蝦文火慢熬的鮮美湯頭,加些許蒜泥、烏醋、豆芽、香菜和兩尾鮮蝦,如此美食絕對要細細品味才是王道!
↓吃完担仔麵,再到附近的「周記冰鎮滷味」買了些滷味回家吃。以十餘種中藥長時間滷製的各式滷味,非常美味!
↓經過這條美麗的街道(赤嵌東街),別忘了轉進來喔!因為這裡有好吃的鍋燒意麵!
↓「民族鍋燒老店」是由1963年李媽媽在「民族夜市」設攤創業而得名,後來因市場拆除而遷址。這裡的鍋燒意麵與一般早餐店或小吃店的不同,作法是柴魚高湯加入油炸意麵、魚板等材料,最特別的是還加入日式的旗魚炸物和白蝦炸物,待爐火上煮沸後打一顆蛋,倒入預先裝有青菜的湯碗或鋁鍋,撒上蔥花即成。湯頭出乎意料的清淡,韌性而富有口感的麵身非常順口,炸物也非常好吃!
↓逛了一整天的古蹟,也吃了不少傳奇美食,這一天真是過癮!兩人收穫滿滿的搭火車回楠梓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