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四月底去探望剛搬到新宿舍的杜嫂,又回到了花蓮玉里,算算距離上次已相隔了將近一年。對於曾在那裡生活過八年的阿杜來說,重遊舊地有那麼點回家探望的心情,一路上再度見到許多熟悉的景物,覺得好興奮!這小鎮的步調依舊是如此緩慢而安逸,而山與雲構成的風景仍不時像一幅幅美麗圖畫,帶給我驚喜與感動~


↓從杜嫂的窗戶看出去,白雲在山巒間流連盤桓。每天早上起床先看看這樣的美好風景,一整天都會元氣滿滿。


↓週日早晨,陪杜嫂到約四十分鐘車程外,位於鳳林鎮與萬榮鄉交界的「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」走走。園區屬於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,這裡入園並不收門票管理費,但許多車輛經過大門時都會放慢速度觀望一番,看起來滿心虛的~


佔地13.9公頃的林田山林場,保存了台灣早期林業伐木的文化歷史。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大量開採台灣山區的原生紅檜與扁柏,因此在各地開發林場。然而日本人原本是因為在萬里溪發現溫泉而開發這裡的,到1939年開始探採紙漿原料,才從而開啟了此地林業的經營與管理。


這裡因聚集眾多的工人與管理人員,因此形成以林業聚落為主的繁榮村落市集,當年稱為「森坂」(日語發音もりさかMorisaka),後雖改稱「森榮」,但在地人還是習慣以日語發音叫它做「摩里沙卡」。


↓一入園會在左手邊先看到「原子炭工廠」,別忘了停下腳步,進來看看。這裡利用木屑以烘烤、壓縮的方式,製成燃燒時不冒白煙的原子炭。目前工廠裡仍保留著烤爐與壓縮機。


↓這應該是「蒸汽集材機」的縮小模型,集材機屬外燃式,利用木材來燒沸鍋爐的水,產生蒸汽作為動力來源。一天作業12個小時,估計至少燒掉3~5平方公尺的木材,大部分是檜木。


↓這段聯接山線與平地線鐵道的森林鐵道已閒置多年,現在予以再生利用,闢建為人行步道,不過鐵軌實在不太好走,我們走了一小段就折返了。


↓園區內有好幾區的員工宿舍,在停車場旁的這區是其中之一。當年林場的福利真是好!只要是員工結婚,即分配一間宿舍,還附贈木製高級傢俱一組、雙人床、圓桌椅、菜櫥等設備。右上圖為園區內精美的木製路標,右下圖是火災發生時,用來通報全村周知的警鐘。


↓很平凡的一條小巷弄,卻安靜得好有感覺!時間彷彿凍結了般,依稀仍能想像當時炊煙裊裊、雞犬相聞的庶民生活~


↓萬榮林道開通前,以火車運輸物資及木材,車型從蒸氣機關車,到柴油機關車、瓦斯機關車;1983年後轉變為公路運材,這輛已退休的「加藤式瓦斯機關車」停在車庫內,供人們觀賞。


↓這裡原本是「原物料倉庫」,用來存放機器的零組件。現在成為「林業文物展示館」,讓遊客瞭解伐木時期林田山的居民生活方式與林場作業情形。


↓裡面陳列有許多當時的日常生活用具與伐木、消防器材,這些珍貴文物都是由林務局、萬榮工作站及在地文史工作者所蒐集而來。


↓1960年9月的一場大火將林田山製材廠燒掉,翌年林場即成立消防隊,隊員皆由員工擔任,場方投下大筆經費在場區埋設消防管,廣設消防栓,還以鐵鑄罩子保護。此外鑑於步道巷弄陡曲,並設計有手推式引擎噴水車(左下圖)。


↓又要來玩台灣流行歌壇大回顧了!這些老歌星你認識的有幾個?上排有青山、楊小萍,中排是歐陽菲菲和張琪、謝雷,下排有湯家豪和郭金發。至於小甜甜卡通應該不用多做介紹,這裡面只有左下角的湯家豪我不認識~他是誰啊?


↓上圖是斑駁的舊中山堂門匾,而下圖這張非常有趣,環境清潔比賽竟頒發「劣等」錦旗~這是獎勵還是羞辱啊?更誇張的是,這樣的東西竟然還保存至今!


↓這是原本的「公共食堂」,專為解決遠來林田山謀生的單身漢三餐而設,當時有專門的伙食團負責管理。現在規劃為展示木雕家精心作品的「木雕館」。由於禁止攝影,只能拍外觀~


↓在木雕館前的廣場周圍,也有一區的老宿舍。1950年代,林場伐木事業正值起飛期,開始增聘工人、建造各種宿舍和公共設施,全盛時期有上千人口居住。1988年林田山林場正式走入歷史,居民也陸續搬遷,目前只剩下幾戶捨不得離開的退休員工。


↓住家周圍綠意盎然,聚落裡規劃有完善的排水設施,不難想像當時這繁華的山中小鎮曾有過的規模與活力。


↓林田山林場的作業區深入山林,早期運送木材到「摩里沙卡」靠的就是「架空索道」與「高山鐵路」。這裡就是高山鐵路的起點。


↓一旁石階拾級而上,有一座「旭東亭」,可惜1954年所建的木造六角亭已經於1992年被颱風吹垮,目前所見者為1997年所重建之水泥造觀景亭。


↓俯瞰這歸於沈寂的山城,靜靜的,訴說著曾有的繁華與光榮歷史。


↓再往上走可見一雙拼日式建築,這是昔日的「課長級宿舍」,經整修後保有原形式,兼具遊客服務中心和咖啡館的功能。也到了午餐時間,此時從館裡傳出陣陣菜餚香味,我們於是決定在這裡用餐。


↓點完餐,趁著上菜前的空檔到處亂逛亂拍~在一盞盞暖黃的燈光和由窗櫺間洩入的自然光之間,一顆興奮的心也慢慢沈靜下來,連行走都不自覺地放輕步伐,深怕破壞了這空氣中美好的安靜。


↓室內飄散著原木的味道,也飄散著濃濃的人文氣息,一旁設有書櫃,可以隨意選擇喜愛的書本,倚坐在窗台上品味書香,也可不時眺望窗外的美麗山景。


↓餐點很快就送上,我點的是「蘆筍蝦球套餐」,杜嫂的是「宮保雞丁套餐」。五穀芝麻米飯香Q入口,味增湯味道也很豐厚,不是一般咖啡簡餐店裡隨便附上的那種。


↓梅乾龍鬚菜是很特別的配菜,味道有些許酸甜,非常下飯。從小細節能感受到店家誠意十足,連水果沙拉都費工刻了花,柳丁做成小兔子形狀很可愛~


↓飯後再來杯香醇的林田山咖啡,好滿足~本篇美食報導部分大功告成!


↓美食部分交了差,接著繼續逛林場~「場長宿舍」被圍牆圍起來了,而且「遊客止步」無法入內參觀,只好繞道後門拍攝,一窺其概觀。場長住的果然氣派!前門處還有庭園水池,只不過水池被抽乾了,實在不美~所以讓大家看看後門,其他請自行想像...


↓場長宿舍後方又是一排排的日式宿舍。不像前幾區仍有住人,這區的宿舍多已呈現殘破頹傾的景象,然而石階上恣意生長的青綠卻使得氣氛分外幽靜而美麗,難怪這裡有「花蓮九份」之美稱。


↓這裡真有「草色入簾青,苔痕上階綠」的氛圍!右下圖即當時所設立的消防栓。


↓「康樂新邨」是員工宿舍所在處,2001年遭祝融之禍,珍貴歷史資產被燒掉了一大半。我當年有幸在燒毀前來此一遊,可惜當時並不熱衷拍照,沒有留下它最後身影,所以只能放在腦海中回憶了~


↓這裡就是康樂新邨的火災跡地,災後當地居民利用跡地木材設立了「火災紀念」意象,提醒人們小心防火。


↓「中山堂」為林場精神寄託之所在,早期如畢業典禮、戲劇表演等,都在此舉辦。1960年代林田山曾花費20萬元購入兩部日製電影放映機,每週播放二到三場免費電影,是鳳林、光復、萬榮一帶的大事,往往人手一枝林場自製的枝仔冰,把中山堂擠得水洩不通。


↓這是「中山堂」旁的「森榮國小」。是當年為了便利林場子弟就讀所自行開辦,1950年改稱「森榮分班」,1954年縣政府接辦,改為「長橋國小森榮分校」。1958年獨立設校,即「森榮國小」,1966年學生人數最多時曾多達12班447人。1981年林場經營型態改變,學生人數銳減,1987年又改回為「分班」,次年(1988)即正式廢校,學校也隨林田山林場的腳步走入歷史。


↓木造的「天主教森榮露德聖母堂」,走過一旁蜿蜒石階,可以到山壁上瞻仰聖母聖像。


↓最後一站是「機械修理工廠」,林場中集材機、索道、蹦蹦車及製材場裡大大小小的機器,都靠修理工廠的技師來維修,所以這裡是林場後勤維修的總樞紐,顛峰時期人員多達30人,規模僅次於台鐵修理廠。


↓左上圖:木工用帶鋸機(年代不詳);右上圖:三相變壓器(1965年製);左下圖:打鐵機(1962年製);右下圖:瓦斯機關車之車輪。


↓回程經過大富一帶,特地繞道「自強外役監獄」前的193縣道,欣賞這山巒層疊的壯闊景象!


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


地址:花蓮縣鳳林鎮森榮里林森路20號


萬榮工作站電話:(03)875-1704


林田山咖啡館電話:(03)875-2378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etsutu 的頭像
    tetsutu

    鐵馬阿杜的生活雜記

    tetsu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