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吃完原住民料裡的山豬肉和竹筒飯,也順便餵飽了水里的小黑蚊之後,阿杜一路抓著雙腿開車來到下一個景點--車埕。最近好幾篇文章都跟鐵道有關,阿杜雖不是鐵道迷卻也漸漸產生興趣,所以看到這傍著僻靜山間小城的木造車站,感覺非常興奮!


↓車埕是集集支線的終點站,火車到這裡停留載客後,便會回頭往水里、集集的方向開。


↓火車離開車埕前會先通過一個非常有感覺的小隧道。多年以來,這裡不知帶走多少遊子的鄉愁與旅人的回憶。


↓舊的車埕火車站在1999年九二一地震時曾震毀,2000年納入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後,以原木重建為如今「最後的火車站,也是最美的小站」。


↓車站前恰有兩顆樹葉已轉紅的楓樹,楓紅伴著原木建築的顏色,很搭配也很有寧靜懷舊的美感。


↓來這裡可以買個原木桶裝的便當來吃喔,不過現在想吃好像必須先預約。


↓很有活力、到處跑跑跳跳的可愛小黑狗,不過不太友善...要摸牠的時候差點被牠咬~


↓民國50~60年代,車埕的伐木業達到顛峰,當時利用起重機將原木吊起至負責運送的鐵道輕便車,此起重機稱為「天車」。在人孔蓋上的圖樣裡,那貨運車和原木上方的建築即是天車。


↓車埕早年在木業全盛時期是非常繁榮的,當時村裡的振昌木材廠規模頗大,全村半數以上的居民都是木材廠的員工。如今人口大量外移,呈現著沒落蕭條的景象,全村僅剩下五、六百人口。


↓當年的木業公司宿舍,現在冷冷清清地只剩下三戶居住。阿杜想像以前最盛時期,這裡應該是人口眾多,入夜後該是炊煙裊裊,到處充滿了孩童笑聲與大人們閒話家常的聊天話語吧~


↓裡面還有一台沒有被搬走的老大同牌電視機,牆上還貼有小朋友的繪畫作品與獎狀,可以想像那時人們在裡面生活起居的模樣。據說這排宿舍的主體是用檜木建造而成的,所以多年來的強颱、地震都沒有影響到它的結構。


↓人去樓空後遺留下牆上的門牌,訴說著曾在此居住人家的繁華與故事


↓沿著山坡興建的屋舍,山城的風貌有點與九份相似的味道。


↓車埕的派出所。居高臨下,有點像一座堅固易守的堡壘。


↓火車來了,月台上一陣熱鬧景象,但不一會兒遊客紛紛上車之後,車埕又暫時恢復平靜冷清。


↓逛完山城,再回到日月潭畔的玄光寺。中日戰爭期間,日軍在南京取走玄奘大師的靈骨,供奉於日本崎玉縣慈恩寺,1952年迎靈骨來台,1958年玄光寺建成後,將玄奘大師的靈骨供奉於此。


↓玄奘為唐朝高僧,受唐太宗之命前往印度取經,歷十餘年返國,得經書650餘部,與其弟子共譯75部,得1,335卷,對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貢獻卓著。


↓其實來這裡的真正目的是要欣賞拉魯島的風采。這裡距離日月潭僅十餘公尺,下方並有玄光寺碼頭,可以搭船到潭中央的拉魯島。


↓從這裡的觀景台可以看到日月潭中央的拉魯島。拉魯島是邵族人的舊聚落,亦是邵族人最高祖靈paclan的居處,邵語稱為lalu。日治時期稱為玉島或水中島,島上祀玉女水神「市杵島姬命」。戰後改稱光華島,島上設置了「月下老人亭」,供遊客膜拜與祈願。


↓在921地震中,日月潭水壩受損,使日月潭的水位下降了不少,光華島露出水面甚多,在島上發現一處邵族遺址,在邵族人的爭取下,終於在西元2000年將光華島正名為LALU(拉魯島),為邵族語「心中聖島」之意,拉魯島的地位也轉為邵族的祖靈地,不再讓旅客登臨踐踏,遊客只能由在島四周水域的浮橋棧道上,欣賞有關邵族文化展示和歷史發展的裝置。


↓接著要爬570公尺到位於沙巴囒山上的往慈恩塔。


↓沙巴囒山高海拔954公尺,當年興建慈恩塔,所有建材都是用船運過月潭,再利用流籠送上山,工程十分艱鉅。其實光是爬這些登山石階步道就已經讓人氣喘吁吁~可以想見當年興建之難度。


↓1971年興建完成的慈恩塔,是蔣介石為緬懷其母王太夫人所建的。塔身周圍空地上鋪滿白色大理石細小石子,一片雪白如置身雪地。在藍天與豔陽映襯之下,搭配兩旁高聳入天的柏樹,看這如畫般的美景,登570公尺的石階上山是值得的。


↓慈恩塔高46公尺,加上沙巴囒山的954公尺,塔頂處正好是1000公尺。入口處匾額上的「慈恩塔」是蔣介石親筆提字。


↓登上塔頂可見1970年由涵碧樓捐贈之鎮塔銅鐘。阿杜也在此鳴鐘祈福,祈願父母身體健康。


↓向下俯瞰白石子庭園的樹影與鼓亭斜影,形成一幅美麗而意境深遠的畫面。正前方的宮殿式建築即是供奉王太夫人靈位的慈恩塔休息室,其實就是又一間行館。凡台灣所有美景之處必有蔣介石行館...


↓在塔頂上俯視日月潭的風景。


↓下一站來到舊稱「德化社」的伊達邵,是邵族人主要的聚集地。


↓伊達邵碼頭長長的長廊,盡頭有一座圓形涼亭。


↓在涼亭周圍欣賞伊達邵碼頭的美景。日月潭環潭計有朝霧、水社、伊達邵及玄光寺四大碼頭。


↓也許正是週六下午的時間,碼頭不斷有一艘艘的遊艇穿梭著將滿滿的遊客載進載出...


↓碼頭旁熱鬧的美食名產街。週末假日人潮還真不少!阿杜在這裡吃了不少美食小吃~


↓這位邵族帥哥賣的是烤山豬肉串。


↓酥酥的表皮烤得微焦,特製的邵族風味醬料灑上白芝麻,香而入味,山豬肉肉質Q彈有勁。


↓這攤賣的是經過煎烤搗三步驟的邵族風味小米麻糬


↓黑芝麻搭配鹹香胡椒口味的酥脆表皮,包覆著搗得軟而香Q的手工麻糬,令人回味~


↓還有這特大顆的水煎包,十分吸引我的目光


↓口感很像水煎包和韭菜盒子的綜合體,微辣的醬料很對味!哇~吃得好飽~


↓在街道上發現這美麗的人孔蓋。上面所刻畫的藝術圖像是邵族特有的的杵音祭。杵音祭是一連二十天祖靈祭的起始,對邵族人而言形同過年,族人習於在祖靈祭前一天的夜晚(除夕),群聚在頭目家敲杵音,以長短不一的長杵敲擊地面石板,奏出鏗鏘有致的旋律。


↓吃完美食小吃,來孔雀園看鳥~這裡不收門票,卻飼養了兩百多隻孔雀及各種名貴禽鳥,不知經費從何而來?


↓或許因為不是求偶季節,這些美麗的雄孔雀硬是不願展開華麗的尾巴~


↓這隻是咱們台灣特有的台灣藍鵲。


↓還有這產於中國,長得非常貴氣的金雞。另外尚有其他漂亮的稀有鳥類,但因相機快沒電了,所以就沒再多拍。


↓夕陽即將西下,趕緊來到文武廟前的觀景台,準備在這裡欣賞日月潭的夕陽美景。


↓文武廟為中國北朝宮殿式的廟宇建築,規模宏大、氣勢磅礡。廟分三殿,前殿二樓為水雲宮,祀開基元祖及文昌帝君等;中殿武聖殿,祀關聖帝君及岳武穆王;後殿大成殿,則祀至聖先師孔子等。


↓兩旁有造型、色彩不同於一般的巨大石獅。


↓太陽就要下山,天空呈現醉人的彩霞。


↓太陽公公漸漸隱沒於山頭之後,這愉快的一天就要過去了!


↓太陽下山後只在天際留下一抹嫣紅。


↓然後日月潭又逐漸恢復原本的飄渺與清麗。


↓從日出到日落,今天見識了日月潭的不同面相與不同風貌。


↓來瞻仰一下祖師爺,這裡的大成殿是唯一開中門且供奉聖像的孔廟。


↓臨走前來吃這個連電視台都來「講告」的「阿嬷茶葉蛋」!


↓另外那半鍋黑黑的東西,可別覺得噁心啊,那個是香菇,和茶葉一起滷出來的蛋真是又香又好吃!阿嬷的名號真是名不虛傳!


↓最後一站是虎頭山上的台灣地理中心碑。爬上山後可以來到於東經一二零度五八分二五點九七五零秒,北緯二三度五八分三二點三四零零秒的台灣地理中心碑。嗯~好像有點荒涼...


↓欣賞美麗的埔里夜景,可惜我的小數位拍不出來~


欣賞完虎頭山夜景,兩天一夜的日月潭之旅也愉快地劃下句點!嗯~埔里真是好地方!日月潭的美更是令人難忘!其實周邊還有好多地方沒去,為了節省時間也放棄了乘船遊湖的行程,所以這次只能算是第一集,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再來繼續第二集的播出喔!


最近網路好慢!感謝親愛的格友們耐心看完~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etsutu 的頭像
    tetsutu

    鐵馬阿杜的生活雜記

    tetsu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