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要去建國路電腦街一帶購物,順便就坐捷運到火車站旁的高雄願景館看看。所謂的願景館,其實就是我們高雄人記憶中經常出現的地方--高雄舊火車站。因應高鐵、臺鐵、捷運三鐵共構,建於1940年的舊館已不敷使用,因此於2002年3月27日發出最後一班車後,便卸下61年的重擔,並於2002年8月16日以特殊總掘工法往前遷移82.6公尺,改造成今日所見的「高雄願景館」。
↓好熟悉的場景!身為高雄中學老校友,這裡有太多的回憶。
↓舊站在外觀上,採用日本大寺廟或貴族專用、擁有中國唐代風味的「唐破風」屋頂,型似皇帝之帽,因此又被稱為「帝冠式」建築。
↓屋頂正面的唐破風和圓形搏風面雕塑花窗。
↓攢尖屋頂。
↓外部柱頭裝飾。
↓願景館入口,一旁有觸摸式電腦,提供城市旅遊資訊。
↓門柱上的古埃及棕櫚葉紋飾搭配東方雀替元素。
↓大廳天花板--藻井。
↓中央多功能展示區,保留及記錄高雄火車站的歷史,採透明材質,不會阻礙視線。
↓車站大廳柱頭雀替,又稱為「插角」或「托木」,位於樑柱交接處,有穩定與裝飾的功能。
↓多媒體歷史迴廊區,腳底的電視牆呈現高雄河流的歷史,一旁成列的液晶螢幕則是呈現海港影像。
↓柱腰紋飾環帶
↓門柱轉角線角
↓城市計畫藍圖模型展示區。展示市政建設及重大工程的模型。
↓模擬互動區的摩托車,聽說可以戴上眼鏡做3D體驗,不過我沒看到有什麼眼鏡啊?
↓願景館後的紅色鯉魚雕像,其實就是以前座落在舊火車站前的那個。為何不是政治人物而是一尾魚?這是有典故的...原來是高雄市政府工務局的江秋澄先生,當年為紀念因興建火車站而遷村的「魚逮港庄」,便在站前設了這個雕像。所以老一輩的高雄人稱今日的中山路、圓環一帶為「大港」,而遷村後的民族路、十全路一帶則稱為「新大港」。
↓願景館後「風的祝福廣場」
↓剛開始不知道這是什麼,在一排鋼骨裡嵌著看起來有點歷史的斷牆。
↓後來進去詢問服務人員,才知道原來這是移動工程結束後,留下的九塊被切割的牆體。這些牆面原為高雄火車站兩側的延伸牆,分別是東側的候車室、鐵路餐廳,以及西側的售票口、出入口和托運區。
↓由於高雄火車站站體為鋼筋水泥結構,無法以拆開還原的方式搬遷;因而使用的是「總掘工法」,而或許是歷史上的巧合,得標負責本工程的廠商竟然就是1940年負責建造高雄火車站的日本清水建設(株)在台分公司「吉普營造企業(股)有限公司」。
↓使用總掘工法,首先將站體整個撐起,於建築物下方舖上鋼軌,隨後在柱腳基礎上裝設水平千斤頂,使用油壓機推動千斤頂,也同時推動建築物平行前移;然而水平千斤頂的衝程限制約60公分,因此需不斷重複「移動」、「再架設」的艱鉅工程。整個移動過程花了14天,完成時工作人員事前在館裡放置的水杯竟沒有溢出一滴水,可見其謹慎與穩定。
↓連接新舊火車站的願景橋,以「空中散步」為主題,朝北可望見半屏山,向南直視八五層大樓,可一眼貫穿都市軸線。
↓捷運站臨時出入口。目前高雄火車站正在進行地下化,將來地上將興建大型商用建築,地下第一層預定設置售票處與候車大廳;地下第二層保留中博地下道,並預定新設客運轉運站;地下第三層預定設置台鐵、高鐵島式月臺各兩座以及相應的軌道各四線;地下第四層則設置高雄捷運月臺。
↓下午一點多尖峰時期人潮洶湧,進站必須管制,排了好久才進來~
↓捷運實在太擠,坐到中央公園站就趕快下車了~
↓走中山路人行道回家,一路感受這條路從童年時期到現在的改變。
沒想到印象已漸漸模糊的高雄舊站竟然還保存得如此完整,而且還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與希望。想當年考上台北的大學,爸媽陪我坐夜車北上報到,當晚在車站中等候末班火車,心裡有著許多複雜情緒,有對未來的憧憬與興奮,卻也對家人故鄉滿懷依依不捨之情。不知所措的我那時能做的只是在大廳中仰望高處牆上的圓窗,想著自己何時才能再回到熟悉的高雄。
今天在願景館裡,看著許多熟悉的景像,年少的記憶一一浮現,彷如走進時光隧道。市府對於保留文化記憶的努力實在令人感動!每一個城市都存在著許多市民們共同的文化資產與情感記憶,為政者不能也不該以建設之名而行破壞之實。今天高雄市政府也可以請拆除大隊在一兩天內將舊站拆除,絕對省事簡單得多,然而,我們高雄人該慶幸有個不怕做事不厭其煩的市政府,否則這些記憶中悲歡離合的場景就只能留待夢中回味了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