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吃完米其林午餐,我們漫步於查理大橋上。這座已然成為布拉格象徵的大橋,其實只有10公尺寬、516公尺長,橋上裝飾有三十座巴洛克風格的聖人雕像,宛如一座露天雕塑博物館。此外橋上也許多領有核可執照的街頭表演家和藝術家,正在盡情向大家展演他們的精心作品。午後時分,橋上遊客如織,雖然很可惜地遇到橋面整修,沒辦法看到這座建於十四世紀古老大橋的全貌,不過仍可以在漫步間感受到它那濃濃的人文藝術氣息。
↓橋上的這組街頭藝術家,演奏著很熱鬧而歡樂的音樂。旁邊圍了很多遊客,開心的感受氣氛。

↓樂團的靈魂人物是這位鬍子已花白的老先生,利用金屬指套在板子上敲出節拍,真是好厲害的節奏感!

↓查理大橋上的30座雕像當然是觀光的重點!其實那些17到20世紀完成的原作雕像都已經被收起來珍藏了,不過現在橋上的這些仿製品在風吹日曬後,竟也侵蝕得彷如古老珍品一般!
這座是「西里爾和麥托傑耶(Saint Cyril and Methodius)雕塑」,真品創於1938年。這兩位傳教士為捷克帶來基督教與西里爾字母(公元863年),把聖書和拉丁聖禮拜儀式文書翻譯成斯拉夫語。每年7月5日為西里爾和麥托傑耶的斯拉夫傳教士紀念日。

↓施洗者約翰(Saint John the Baptist)的雕塑,真品創作於1857年,他為耶穌洗禮,並稱為「上帝的羔羊」,後來其言論招致殺身之禍,被希律安提帕(Herod Antipas,後稱小希律)斬首。

↓(左起)聖溫塞斯拉斯(St. Wenceslas)、聖諾貝(St. Norbert)和聖西格斯蒙(St. Sigmund)的雕塑,1857年作品,聖西格斯蒙曾是勃根地王國的國王,因抵抗法蘭西入侵而亡,死後被封為聖人,查理四世封他為「布拉格的守護者」。

↓聖約翰‧內波穆克(St. John of Nepomuk)的雕像,他是1387年時布拉格教區的總主教,因為國王懷疑皇后不忠,逼迫接受皇后告解的聖約翰說出皇后的秘密,聖約翰抵死不從國王命令,最後被焚燒捆綁後丟下查理橋,傳聞當晚在他沉没之處出現了七個星星,1729年被耶穌會封為聖徒。
「聖約翰像」是橋上最受歡迎的雕像,因為傳說觸摸下方的青銅浮雕,可以使願望實現,所以大家爭相排隊觸摸兼拍照。也因為每天被無數遊客觸摸,那青銅浮雕處已經被摸得閃閃發光。

↓這是聖約翰被丟下橋的地點,也建有一個類似紀念碑的標誌,觸摸聖像和十字也能帶來好運喔!

↓現在的查理大橋為行人徒步區,禁止車輛通行,橋上有很多畫家,有的幫遊客畫人像的,也有販賣自己有關布拉格畫作的,另外也有一些製作手工藝紀念品的藝術家,午後的橋上充滿濃濃藝術味...

↓右邊的是小區的橋塔,建於12世紀,是仿照舊城橋塔所建成,左邊的是猶太塔樓。

↓過了橋塔的拱門,來到城堡下的「小區」(Malá Strana),發跡於八世紀,當時只是小小的市場集散區,現在已發展成巴洛克風的街道,有許多特色小店,而各國大使館也多設立於此區。

↓為了要趕在衛兵交接前到達城堡區,我們不在小區停留,而是在此搭乘電車直接上城堡。前方的建築為「聖尼古拉大教堂」,跟舊城廣場上的那個幾乎一模一樣。

↓抵達時發現衛兵已正在去門口交接的路上了,於是一行人狂奔,要趕在他們之前佔好位子。

↓總算即時抵達這著名的城堡入口--「巨人門」!上方有「巨人與神的戰爭」雕塑而得名,1770~1771年間完成。門口的衛兵每整點交接一次,是觀光客的參觀重點之一。

↓這是杜嫂拍的衛兵交接過程,看完之後或許會感覺這些衛兵動作跟台灣的比起來,似乎比較隨性、也沒有什麼力道。不過畢竟國情與民族性不同,可別拿台灣慈湖、忠烈祠那些衛兵交接的標準來要求他們!